7月25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安慰剂是如何缓解疼痛的?

7月25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1、研究发现:音乐记忆并不随年龄增长而减弱

不同于许多其他类型的记忆,记忆和识别音乐主题的能力似乎不受年龄的影响。八十岁的老人能够像青少年一样识别熟悉的曲调。

英国林肯大学的音乐科学家萨拉·索维特(Sarah Sauvé)最近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发表的研究中,测试了一组大约90名年龄在18岁到86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看他们在现场音乐会中识别熟悉和不熟悉音乐主题的能力。

研究发现,在所有年龄段和音乐背景中,参与者对熟悉音乐中的旋律短语的识别能力均相似,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认知能力并未下降。所有参与者在识别不熟悉的调性和无调性音乐中的主题时都表现出较低的信心,而这一模式也不随年龄变化。此外,研究还发现,与实验室中的参与者相比,音乐会场合中参与者的表现与年龄无关。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斯蒂芬·赫夫(Steffen Herff)表示,音乐记忆似乎能抵抗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衰退,这可能与音乐能激起人们的情感有关,而这种情感使音乐在记忆中更易被编码。

该研究收集的有关参与者认知健康的数据有限,因此未能提供关于认知障碍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何影响记忆的详细见解。

2、安慰剂是如何缓解疼痛的?对老鼠大脑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当人们服用他们认为是止痛药的安慰剂时,可以减轻疼痛。尽管这种被称为安慰剂效应的现象已经被广泛认知,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仍然是个谜。现在,神经科学家已经确定了老鼠大脑中的相关神经回路,这有助于解释安慰剂如何减轻疼痛。

在最近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追踪了老鼠大脑中被激活的部分,这些部分被期待能缓解疼痛,模仿人类在服用不含有效成分的药物时的安慰剂效应。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小脑和脑干的活动——这些大脑区域通常与运动和协调有关,而非直接与疼痛感知有关。

人体成像研究显示,安慰剂缓解疼痛与脑干和大脑前扣带皮层的活动有关。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点,研究人员在老鼠上进行了实验,创造了一种类似于人类的安慰剂疼痛缓解预期。利用实时成像工具,研究小组确定了在安慰剂实验中活跃的一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位于脑桥核(Pn),一个连接大脑皮层和小脑的脑干部位,此前未被发现与疼痛有关。

这项研究为了解现有止痛药的工作原理和发现新的、更有效的止痛药提供了新途径。科学家们可以探索如何在不依赖安慰剂的情况下激活脑干和小脑的神经回路。研究人员表示,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找到一种更可靠的方法来激活身体自身的控制机制,从而抑制疼痛的体验。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对重症新冠肺炎的大型基因研究有新发现

研究人员证实,除了已知的TLR7基因外,还有另外三个基因会增加重症新冠肺炎的风险。

一个人是否会因新冠肺炎而患上重病,除其它外,还取决于遗传因素。考虑到这一点,德国波恩大学医院(UKB)和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与来自德国、荷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其他研究小组合作,调查了一大批受影响的个人。他们证实了TLR7基因在男性严重病程中的核心和已知作用,但也能够找到该基因在女性中起作用的证据。此外,他们能够证明先天免疫系统的其他三个基因的遗传变化导致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研究结果发表在《人类遗传学与基因组学进展》(Human Genetics and Genomics Advances)杂志上。

研究小组在一个相对较大的患者样本中研究了包括TLR7在内的52个候选基因的基因序列。通过与欧洲各团体的合作,研究人员获得了来自西班牙和意大利的1772名严重新冠肺炎患者和5347名状态未知的对照患者的DNA材料,即来自观察到非常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地区,特别是在大流行开始时。所有受影响的人都是在尚未接种疫苗的时候被感染的——因此,这些人没有免疫保护,实际上是“毫无准备”地暴露在病毒之下。

在这一大群人中,与对照组相比,在严重感染的新冠肺炎患者中观察到的TLR7基因无功能突变的频率要高得多。除了TLR7,研究人员还能够在受严重影响的个体中识别出TBK1、INFAR1和IFIH1的其他三个基因的突变。

2、最新的“超级木星”图像为系外行星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一个由美国宇航局领导的天文学家团队捕捉到了围绕着附近的 Epsilon Indi星系中一颗恒星运行的一颗新发现的系外行星的图像。这颗行星是一颗寒冷的超级气态巨行星,其表面温度约为0摄氏度,轨道与海王星围绕太阳的轨道相当。得益于JWST前所未有的热红外成像能力,这种测量才得以实现。这一发现证明了寻找在质量、温度和轨道上类似木星的行星的潜力。对这些行星的研究将提高我们对气态巨行星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认识。

这次探测在几个方面是极为不寻常的。它展示了JWST捕捉到的第一颗以前未由地面望远镜观察到的系外行星,且该行星的温度远低于JWST之前研究过的其他气态行星。“图像”意味着该行星在图像中显示为一个亮点,因此这代表了直接的证据。而凌日和径向速度方法提供的是间接证据,因为它们仅通过中介效应显示行星的存在。

至今为止,人类只发现了少数几颗围绕与太阳年龄相当的恒星运行的冷气态巨行星,这些行星主要是通过径向速度测量间接推断出来的。通过对行星的成像和光谱分析,天文学家可以研究其大气,并与计算模型进行比较,以追踪行星系统的演变。在完全确定的行星系统中研究行星有助于澄清行星演化晚期的不确定性,并完善我们对行星形成和演化的总体理解。

最近的观测为我们寻找更多这样的低温气态巨行星提供了指导。这将使天文学家能够研究一类全新的系外行星,并将它们与太阳系的气态巨行星进行比较。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自然再生与人工植树相结合是最经济的碳捕获方式

一项关于全球再造林实践的研究表明,缓解气候变化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战略是自然森林再生与人工植树的结合。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其他生态和社会经济因素,才能发挥真正的效果。

研究人员回顾了全球数千个再造林项目,发现将自然再生与人工植树结合起来是最经济的碳捕获方式。

这一战略特别适用于全球不同地区,尽管它是作为减少化石燃料排放努力的补充,而非替代。

这项由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简称CI)组织领导的研究,最近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上。

利用机器学习和回归模型,科学家们发现,在为期30年的时间里,对46%的研究地区来说,自然再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而对54%的地区来说,人工种植是最具成本效益的。

他们还确定了在所有地区使用两种方法的组合,44%比单一自然再生更具成本效益,39%比单一种植更具成本效益。

该研究表明,在墨西哥西部、安第斯地区、南美洲南锥体、西非和中非、印度、中国南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地区,与人工林相比,自然再生的成本效益特别高。

相反,在加勒比海、中美洲、巴西、中国北部、东南亚大陆、菲律宾以及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人工林比自然再生更可取。

2、在地球上建造太阳的ITER项目实现重要里程碑

随着19个环形场线圈的完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实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在生产清洁、丰富的能源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

经过涉及三大洲、长达20年的设计、生产、制造和组装之后,具有历史意义的ITER项目迎来了来自日本和欧洲的巨大环形场线圈的完工和交付。

这19个巨大的环形场线圈已经运抵法国南部。它们将是ITER的关键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实验性大型聚变项目,将利用磁约束来模拟太阳和恒星的动力过程,并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ITER是由30多个伙伴国家合作的项目,包括欧盟、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ITER的大部分资金是以捐赠组件的形式提供的。这种安排促使三菱重工、ASG超导体、东芝能源系统、中芯国际、CNIM等公司扩大其在核聚变所需尖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些必需的19个巨大的环形场线圈,由欧洲制造了10个;日本制造了八个线圈和一个备用线圈。每一个完成的线圈都是巨大的:高17米,宽9米,重约360吨。

这些环形场线圈将共同工作,实际上就像一个单一的巨大磁铁,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磁铁之一。它们将产生410亿焦耳的总磁能,磁场强度将是地球磁场的25万倍。(刘春)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