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火箭军

最终,盼来了母亲……但,我没有看到父亲。她说:“你爸来不了,早上,单位突然来了电话……”我听后难过极了,一整天都过得不开心,但没有流泪。
此后多年,我已经习惯了父亲不在身边的日子。我开始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军人,也渐渐明白,他们并不只是那个见不到的人,而是抗震救灾中冲在最前面的人,是海外撤侨时护卫同胞的英雄,也是新冠疫情肆虐时逆行出征的勇士……每当想起这些,一种自豪感就在胸膛翻涌:我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于是,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军校。
等待开学的日子,我想象着军校的生活,想着怎样才能比父亲优秀,怎样才能有所作为……所有的期待都化为坚定。

一天晚上,我正在收拾行装,微信消息提示音忽然响起。
“父亲?”我有些意外。
那天,不善言辞的他居然发了多条语音,给我讲述了从他上军校到分配至边疆以及多年来驻守边境、基层蹲点、春节值班的故事……太多太多我不曾了解的过往,让我第一次对父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还记得你小时候学过的《胡杨赞》吗?你特别喜欢背诵‘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我们单位也曾去植过树,有一大片胡杨就是我们种的。小时候带你去看胡杨,你反反复复问它们是什么,还开玩笑说长大要做胡杨,叔叔们都被你逗乐了……”
我默默地听着,这份记忆仿佛被尘封,已完全没有印象。
“当兵就是做胡杨,再苦再累都不能退缩。你记住,穿上这身军装一辈子都是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