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赴印度洋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载人深潜重大科考航次(简称“载人深潜共享航次”)。本航次是“蛟龙”号完成2025年技术升级后的首个科考航次,也是“蛟龙”号首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为记录“蛟龙”号不断探秘深海未至之境、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探索和步伐,特邀请本航次潜航员和下潜科学家共同分享探秘深海经历。第十期由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陈涛讲述——
时间:2025年4月10日
潜次:本航次第6潜次(“蛟龙”号第337潜次)
我是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李三忠教授团队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专业是海洋地质,目前主要从事海底构造系统相关的研究。在本航次里,我从晕晕乎乎的新手迅速成长为了大浪里能吃好睡好的“老队员”,熟悉了CTD、箱式等常规作业的流程,见证了“蛟龙”号的布放和回收过程,更有幸在4月10日作为右舷观察员搭乘“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执行第337次下潜任务。

在“蛟龙”号337潜次下潜过程中,我看着舷窗外的海水由刚入水时的浅蓝慢慢变成深蓝再到四周一片黑暗,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潜器到达海山2820米深处坐底开灯的一刹那,我眼前一亮,意识到我正位于鲜有人类涉足的深海之下。我所下潜的区域要比地球物理数据揭示的地形复杂得多,海山上大片基岩裸露,沟壑纵横,此外少量沉积物覆盖的区域也呈现出非常漂亮的砂波纹。除了地质现象外,我还观察到了多种以前未见过的海参、珊瑚、海绵和鱼虾等,这趟东印度洋海山的探秘之旅让我震撼。随着潜器的上爬,在主驾驶员的操作下,我们收集到了多种岩石、生物以及海水样品,想到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宝贵的材料,我倍感振奋。
这次下潜任务的圆满完成,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大国重器的先进、潜航员的优秀以及蛟龙保障团队的专业,深刻领会到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的内核。远洋科考是一种磨砺,深海下潜更是一次难得和宝贵的经历,我的第一次出海马上结束了,但我会继续发扬海大人和我们团队敢于向深海进发的科研与探索精神。我与深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整理)
责任编辑:王亚楠
(作者:李勋祥 王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