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精神”大先生丨纪念王湘浩先生诞辰110周年

【文字/张永刚 图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5年5月5日是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和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王湘浩院士(1915-1993)诞辰110周年的日子,为缅怀先生,特撰文纪念。

当无数学子每天在王湘浩楼勤学苦读时,当我们站在王湘浩雕像前仰望时,当学生们因品学兼优荣获“王湘浩奖学金”而惊喜万分时,当吉林大学校友感恩王湘浩院士开创的数学、计算机学科所带来的一生荣耀时,当很多学生后辈深情回忆与先生的点滴过往时,所有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先生的精神指引和灵魂洗礼。如果要用一首词描述王湘浩先生,大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最合适不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为百花之首和第一君子的梅花,其儒雅、高洁、英雄、无畏、淡泊、开创的品格和精神恰如先生之风,芳香入骨,历久弥香。先生虽已离开我们,但他开创的事业还在蓬勃发展着,还在继续恩泽着众多学子。

回到祖国去

1948年12月,《纽约时报》上的一则消息传递着中国解放战争的信息——在东北,国民党90万军队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南京。身在异国他乡的青年王湘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满怀喜悦。他天天看报,心已早飞回祖国,急着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王湘浩的导师阿廷教授希望他能留在美国继续研究代数数论。当时无论从生活条件还是工作条件来看,留在美国都是最好的选择。但王湘浩婉言谢绝了。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国。当时,胡适也力劝他不要回大陆,最好留在美国。即使回国,可以优先考虑去台湾的大学,那里条件好,可以做更好的研究。王湘浩婉言谢绝了胡适的邀请和推荐,毅然决定回到大陆。

非常遗憾,我们今天注定已经没有办法求证或者揣测这段跨越时空的历史细节,更无法去探寻先生当时的心境了。但是后来,王湘浩先生的学生陈建华的一段回忆,可以给先生“学成回国”这个事件作一个最好的注脚:“王老师非常热爱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老师经常在指导我们做科研的时候鼓励我们,他表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在数学上作出非常了不起的伟大贡献,比如说,刘徽的《九章算术》里边提到的‘割圆术’求圆周率的方法,等等。今天,我们做科研,不要迷信洋人,要争取比洋人做得好。”

1949年夏天,王湘浩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了。此时的他,心中只有一个强烈愿望:回到祖国去。一如他的导师江泽涵先生当年从美国回到北大一样坚定而执着。

他从普林斯顿出发,乘火车到了旧金山,从那里坐船开启了曲折辗转、行程万里的归国旅程。

他所乘坐的美国客轮,原本的目的地是上海,但是1949年5月27日,上海已经解放,国民党军队封锁了大陆的其他多个口岸,美国客轮强迫所有乘客在香港下船。上天又给了师生一次重聚的机会,王湘浩遇到了从瑞士回北京途中滞留在香港的江泽涵先生。在江泽涵先生的帮助下,王湘浩找到了一个免费的住处。

由于解放战争的形势变化很快,国民党政权当时在大陆只剩下广州一隅,要想回到北京,最好的办法是从香港坐船先到天津。而此时国民党海军宣布封锁渤海湾,用军舰检视从香港到天津的所有航线,禁止船只往来。香港的客船公司都宣布无船开往天津,此间虽有少量北上的货轮,可带少许乘客,但是都不定期。

7月初,在香港中共地下党和友人的帮助下,王湘浩终于等到了一艘英国货轮,目的地是塘沽。

因为是货轮,对于搭载者有明确的约定:

(1)一是如有生命财产损失,公司概不负责;

(2)二是如果因故必须返回香港,乘客须付回程旅费。

王湘浩与江泽涵先生,以及华侨学生纪辉英姐弟仨一行5人,登上了这艘“北上”的货轮。货轮在朝雾中启程,目的地暂定仁川,伺机驶入天津,航程预计七八天。由于这是一艘货轮,没有载客的条件,船上既无客舱又无餐厅,5人只能在堆满货物的统舱里打地铺,吃的是随身携带的干粮和罐头。船上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王湘浩却因为有机会同江泽涵先生讨论问题而感到格外高兴。除了睡觉和读书外,师生二人深入讨论了很多数学问题,同时也聊到了北平的民俗和生活,两位数学家超然世外的阔达人生态度,深刻感染着三位华侨学生。

1949年,王湘浩从香港回到天津乘坐货轮的统舱

图片选自江泽涵院士纪念文集

从美国旧金山出发算起,王湘浩辗转两个月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后来,与王湘浩一起在吉林大学任教的徐利治先生回忆起王湘浩学成归国的过程时说:“玄奘取经是坚持求知的志向一路向西,王湘浩回国时是抱定一颗恒心一路向东……”到北京后,王湘浩被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半年后升为教授。他因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出了不起的成绩,早已在中国数学界声名鹊起。他除了在北京大学任教外,还担任了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兼职教授。除了讲授基础课外,王湘浩还讲过他擅长的代数数论和赋值论等专门课程。

据丁石孙先生回忆:“1949年秋季,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段学复请王湘浩到清华大学给四年级学生讲代数数论,每周一次,每次三小时。王湘浩是用赋值论的方法讲的,一直讲到理想的分解定理、类数、分歧等,也就是讲完代数数论的基础部分。”

1949年,王湘浩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留影

(图片由王湘浩先生的家人提供)

1949年8月,北京大学数学系师生游北海公园合影,前排左四为王湘浩图片选自江泽涵院士纪念文集

很多听过王湘浩授课的学生,后来回忆时都提到:他讲课条理极其清楚,每次只拿一张小纸条,一讲就是三个小时。他还用口试的方法考学生,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除教学外,他还在北大主持一个讨论班,参加的成员有聂灵沼、栾汝书、魏执权、谢邦杰、柳孟辉等等。同时,他也没有中断自己的研究,继续围绕格伦瓦尔德定理做研究,对一般的Abel扩张给出了格伦瓦尔德定理成立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后来,他还得到了柯特半单循环的亚直接和表示,并讨论了与此相关的拟赋值环问题。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