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坊到书吧

南平市建阳是建本的故乡。宋明时期,福建建阳与四川眉山、浙江临安并驾齐驱,合称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建本凭借其精湛绝伦的工艺与丰富多元的内容,畅销大江南北。

我们怀着朝圣般的景仰踏入书坊乡康宁古街,脚下斑驳的石板路与沧桑的墙垣,宛如历史的失语者,静默却有力地诉说着往昔荣光。遥想当年,这条街巷坊肆林立、刻工云集,史料中记载的刻刀与梨木碰撞声,从晨光熹微绵延至油灯昏黄。工匠们将一生心血倾注于方寸木版,从青丝到白发,以世代传承的匠心将建本雕琢成宋明时期的文化瑰宝,其质量与数量均达到令人惊叹的高度。

如今,矗立在古街的世界小人书(连环画、雕版)博物馆和建本文化体验馆,静静地守护着建阳的文化记忆。踏入博物馆,五万册小人书、三百余件建本雕版和影印本有序陈列,它们如同散落的历史碎片,重新拼凑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在“当建本邂逅小人书”主题展区,一幅明代建本《三国演义》的雕版复刻品格外引人注目。工匠的刀法细腻如丝,线条流畅自然,画面中的人物眉眼间流转着千年未散的神气,衣袂翻卷如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下一秒就要穿过时光的幕布,带着历史的烟尘与墨香,鲜活地立在我们眼前。一旁的解说牌介绍:建本早在宋代便开创了“上图下文”的版式,这种独特的排版方式,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与观赏性,更成为连环画的开山鼻祖。我们驻足凝视,轻轻抚摸着玻璃展柜,仿佛隔着时光的屏障,都能触摸到当年匠人雕刻时的温度,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那些以梨木为纸、刻刀为笔的岁月,在这一刻凝固成永恒的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中。

何以建阳?何以建本在宋明时期能够独步天下?分析起来,无外乎以下原因:首先,地理与经济的天然优势,为建阳刻书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闽北地区盛产梨木、竹纸等优质雕版印刷原材料。梨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是制作雕版的上乘之选;竹纸轻薄柔韧,吸墨性强,非常适合印刷书籍。同时,建阳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水路交通便利。麻阳溪、崇阳溪穿境而过,船只顺流而下,可将书籍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明代周弘祖的《古今书刻》记载,建阳刻书在明代就已有366种;万历年间,建阳刻书更是占据全国半数以上。建阳刻书形成规模化生产模式,将零散的刻书工序编织成精密的产业网络,不仅大幅压缩印制成本,更悄然孕育出现代出版业的工业化雏形,使当年的建阳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出版重镇。

其二,内容创新与市场洞察,是建阳刻书业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建本不拘泥于传统经典刊刻,而是贴近市井生活,内容涵盖“农桑医算,无所不包”。书坊主敏锐地捕捉大众阅读需求与兴趣爱好,将《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文学作品配以精美插图,吸引了更多读者。他们还首创在封面标注书名、作者、出版时间的版式,这一创新之举不仅方便读者识别选购,更被后世沿用至今。正是这种对需求的精准把握与不断创新,让建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此外,品质把控与艺术升华,是建本品质卓越的重要保障。宋代建本大多由学者主持校勘,以确保书籍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康宁古街的建本文化体验馆,以文字、图片、实物、场景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完整地再现了建本从取材、雕版到印刷、装帧等全过程。在雕版制作方面,需先由书法家精心誊写底稿,再交由技艺精湛的匠人雕刻制作。一旁的解说牌详述:样稿写好后,由书坊主请当地学者校对,有时甚至由书坊主亲自校准。朱熹就曾亲自前往书坊监刻《四书章句集注》,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反复斟酌,力求完美。明代,书坊主拟刻样书还需送建宁府派驻建阳崇化(今书坊乡)的印刷管理机构官员审查。这种类似“三审三校”的严格流程,不仅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更赋予书籍极高的艺术价值。当明代建本《汉书》中“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誓言穿越时空,我们看到的是匠人精神与民族气节的完美融合。

往前追溯建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然而,谁是建阳雕版第一人,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无名的匠人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建本发展的浩瀚大海。建本之所以“兴于宋”,我想一定还与南宋朝廷的政治格局有关,也与朱熹等大贤在此著书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因素都为建本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许那位开启建本传奇的第一人,在当时只是一位普通的工匠,怀揣着对文字与艺术的热爱,拿起刻刀在梨木上轻轻落下第一笔。他或许未曾想到,这简单的一刀,竟开启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文化传奇,为后世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古街到城区,半小时的车程里,崇阳溪始终相伴,时而奔腾激荡,时而舒缓流淌,似在诉说着建阳古今交融的故事。待驶入城区,“潭阳书舍”公益书吧便如星子坠入人间,或藏于街巷转角,或立于河畔桥头。它们镶嵌在城市的肌理之中,成为市民心灵栖息的港湾,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温度与文化渴望。这些书吧共享“潭阳书舍”之名,却各有风情——花海书吧坐落于花海之中,玻璃幕墙将青山绿水映入室内,与书架上的书籍相映成趣。惠民书吧的建本文化专区,成为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乐园……

如果说那位在五代梨木上落下建本第一刀的匠人,早已隐匿在历史的迷雾中,那么黄景青无疑是新时代点亮建阳书香的火炬手。此刻,这位眉眼间浸着闽北山水灵气的女子就坐在对面,曾任建阳第一中学校长。她轻轻抿了口茶,将四年前的故事娓娓道来——当她望着学校围墙外喧闹的商铺,突然萌生出一个念头:或许可以在这里建一座精神的殿堂,让沉睡的藏书重新呼吸,让知识的光芒再次照亮人心。

黄景青构筑的蓝图得到了政府的支持,2021年,“建阳一中校友公益书吧”破茧而出。她坦言,当时未曾想到,这第一步竟会引发如此热烈的回响。但我觉得,这一切又仿佛是历史的必然——千年前,建阳的书坊曾如繁星般璀璨,刻刀与梨木的交响曾响彻云霄;如今,那些深埋在建阳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那些对知识与阅读的炽热渴望,从未真正沉寂。就像地底涌动的岩浆,只需一个出口,便能喷薄而出,重焕光芒。

截至2025年,建阳已建成22座公益书吧,构建起“城市10分钟书吧圈”,每天迎接上千名读者。这些书吧里,木质书架的纹理仿佛延续着梨木雕版的脉络,油墨的清香恰似当年建本墨香的转世。昔日书坊里匠人们对文化的执着追求,在新时代的书吧中,化作市民指尖翻动书页的温柔,化作孩子们拓印朱子格言时专注的眼神,化作社区里思想碰撞的热烈讨论。

从书坊到书吧,变的是时代的容颜,不变的是建阳人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这条跨越千年的文脉,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涌向前,不断书写着文化传奇,也昭示着:真正的文化力量,永远不会消逝,只会在岁月的淬炼中,愈发璀璨。(作者:俞胜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