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社区医院取药,排在我前面的是楼下老陈。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攥着个磨边的帆布药袋,跟护士商量:“这降压药,能不能少开两盒?够吃到霜降就行。”
护士温和地解释:“陈叔,药得按时吃,不能断。”
他不好意思地挠头:“知道,就是想省点钱,给小孙子买糖。”
这一幕让我感触颇深。
老陈今年78岁,去年还能扛梯子修剪石榴树,今年上楼已经需要扶栏杆歇口气。
但他眼神清亮,说话中气十足,丝毫不见暮气。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去年有项调查显示,70岁以上老人中,仅有不到三成认为自己“日子过得美”。
我不禁思考:所谓“美”,究竟是何标准?是经济宽裕,还是子女陪伴?
或许都不是。
前几天与老伴散步,她指着路边一棵老槐树说:“你看,树皮糙了,枝干也歪了,可根还扎实,叶子依旧透亮。人老了,求的不就是这样的‘根稳叶亮’吗?”
一、自理之乐,最实在的安慰
上月去看望邻居张姐,她正坐在沙发上默默流泪。
原来,女儿为她买了智能电饭煲,但她操作失误导致烧糊。
女儿埋怨:“早说别自己弄,总不听劝。”
张姐哽咽道:“不是笨,是手不听使唤。以前织毛衣针脚密实,现在穿针都得靠老花镜。”
她指着厨房里两只瓷碗:“就为能稳稳端住这碗,我跟老伴较劲半个月。现在能自己盛粥、夹菜,比什么都踏实。”
我深有同感。
去年老伴摔伤卧床三个月,我天天喂她吃饭。
有一天她忽然落泪:“从前我喂你,现在你喂我。”
那一刻我才明白,能自己吃饭并非小事,而是维系着生活最后的自主与尊严。
楼下王叔73岁时查出高血糖,毅然戒掉油饼糖糕,跟着营养师学做杂粮馒头。
有一次我看见他踮脚掀蒸笼,满头是汗却神情专注:“得蒸够20分钟,软和才好。”
如今他常自豪地说:“能自己做吃的,能独自散步,血糖比儿子的工作还稳定。”
二、无用之美,让日子发光
社区书画展上,一幅《秋菊图》吸引了我。
作者是72岁的周姐,画技虽稚拙,却别有生机。
周姐退休前在食堂工作,整天与食材打交道。
刚退休时她一度迷茫:“除了切菜,我好像什么也不会。”
后来跟着孙子学画画,起初线条生硬、形色不准,被孙子笑称为“抽象派”。
她却坚持下来,每天清晨画两小时,雷打不动。
有次下雨,她为搬花不慎滑倒,膝盖淤青。
老伴又急又心疼,她却笑着说:“不碍事,只想把雨中的月季画下来,再晚就错过样子了。”
这些看似无用的爱好,实则是晚年生活里的光。
我退休后开始学太极,起初肢体僵硬,被老师调侃“像城墙拐角一样倔”。
如今每天清早去公园练拳,雪天也照常。
练完与拳友们一起吃热红薯,呵出白汽,仿佛时光也暖了。
三、相伴之暖,胜过万语千言
上月我因胆结石手术住院,同病房的刘阿姨子女忙碌,白天无人陪伴,她便找护士、护工聊天。
深夜我疼醒时,听见她正轻声为值班护士唱《茉莉花》,音调不准,却温暖柔软。
后来得知,她女儿每周来两次,每次不超过半小时,多数时间还在看手机。
有一次女儿接个电话就要走,刘阿姨拉着她衣角低声请求:“再陪妈妈说几句话吧?”
女儿却匆匆离去。
她默默流泪,未再出声。
相比之下,邻床赵叔的儿子每天下班都来,哪怕只坐十分钟。
赵叔说:“儿子是经理,天天忙得团团转,但来了就把手机放下,先问‘爸,今天吃什么?’我就跟他唠:包子有点咸啦,粥煮稠啦……这十分钟,比什么补药都管用。”
人到晚年,怕的或许不是病痛,而是无人愿听那些细碎的唠叨。
我与老伴相伴五十载,如今他耳朵渐背,我需凑近大声说话。
但一句“我想吃你做的红烧肉”,仍能让他笑得眯起眼。
院里还有个“银发合唱团”,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雨天他们扯块塑料布遮着,继续排演《洪湖水浪打浪》。
快递小哥驻足拍摄,夸他们像开演唱会。
领队李阿姨擦去脸上雨水笑道:“我们不是表演,是自个儿找乐呵!”
生活的回甘,藏在日常之间
翻看三十岁时的照片,衬衫笔挺、步履匆匆,满脸写着焦虑。
如今才懂得,生活赐予人的糖,从来不在远方,而在一粥一饭、一花一叶、一字一句之间。
能自理,则保有尊严;有热爱,则心生光芒;有人伴,则不畏年岁。
这或许就是老陈所说的——人如熬汤,火候到了,自有香味。
夕阳橙红,长椅上坐着另一对老夫妻。
老爷子仔细剥着橘子,汁水淌了满手,老奶奶一边嘟囔“邋遢”,一边替他擦拭,眼角却藏不住笑意。
微风过处,清甜的橘香四溢。
原来日子从未薄待谁。只要还能好好吃饭,还能为一件小事倾心,还有可说废话的人在身旁——晚年,依然可以是甜的。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