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智造创新路径与实践”闭门研讨会上,蓝箭航天党委书记、副总裁田耀四表示,智能制造在中国商业航天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推动火箭生产、装配和测试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方面,大幅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田耀四首先介绍了全球商业航天的现状。他指出,近地轨道的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极为稀缺,国际电信联盟的“先登先占、先占永得”规则强化了早期发射的优势,加剧了强者恒强的局面。因此,无论是从国防战略还是商业角度,低轨道资源正成为各国重点布局的战略领域。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在发射规模、成本和在轨卫星数量等方面与SpaceX存在显著差距。2023年全球共发射近3000颗卫星,其中SpaceX发射了超过2500颗,占全球总量的85%以上。猎鹰9号的发射成本仅为每千克3000美元,远低于其他商业火箭企业,展现出明显的成本优势。此外,目前全球在轨运行的低轨卫星共计1万余颗,SpaceX的星链占比超过80%。
面对近地轨道资源的战略稀缺性,中国也相继推出了如星网GW、G60星座和Honghu-3等巨型星座计划,释放出巨大的卫星发射需求。田耀四指出,商业火箭的发射能力已成为实现这些大规模星座计划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令人振奋的是,过去两年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可复用火箭技术领域,蓝箭航天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对未来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7月,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实现了全球首次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入轨,标志着这一技术路线的成功。田耀四进一步解释,尽管固体火箭结构相对简单,但液体火箭在推力控制和效率等方面更具优势,尤其适用于大型组网卫星发射、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任务,也是实现可复用火箭的必然选择。液氧甲烷相比传统的液氧煤油,不仅价格更低,而且在发动机设计、性能和维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更适合作为可复用火箭的燃料。
蓝箭航天选择了一条技术难度大但前景广阔的路线。在发言中,田耀四还强调,商业航天企业必须“关键技术自主掌握,关键产品自主研制,关键过程自主可控,关键设施自主建设”。
田耀四表示:“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商业航天的起点。蓝箭航天作为第一批成立的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尽管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SpaceX等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在液氧甲烷可复用运载火箭领域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