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珍:连续19年宣讲红色故事

转自:新安晚报

69岁的陈相珍,是一名老兵,先后6次荣立三等功。自2005年退休以来,他致力挖掘辖区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连续19年深入基层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英雄故事。

受众1万多人次

陈相珍回忆,2005年,合肥市安居苑小学邀请他去讲战斗故事。当讲到年仅20岁的战友在执行运送军粮任务途中不幸牺牲的英勇事迹时,他说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对英模的敬仰,“作为一名老兵,有责任将战斗故事讲给下一代听,有责任将英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2022年,陈相珍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记者从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了解到,作为省委讲师团百姓宣讲员,陈相珍十多年来宣讲200余场、受众1万多人次,他所在的蜀山区先锋宣讲团,仅红色口述分队就有45名老兵。

  英雄故事的“活字典”

“淠河路虽只有850米,但道路两侧有1500多户‘光荣之家’,500多人被授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300多人获得全国各类荣誉称号,被大家称作英雄路。”每当宣讲时,陈相珍的这一段开场白,总是让人心潮澎湃。

淠河路不起眼,或许大家还要思考“这条路在合肥的哪里?”但这是一条荣光闪耀的道路。陈相珍介绍,在这条路上,有“走万里路、打百次仗的许宝富”、有“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亲历者郭立人”、有“书写千万字、记录抗战史的姜继永”等英雄人物,有以王小谟、张德骞等人为代表的科技英雄,有众多传承“淠河路精神”的先进个人和单位。

“他们都是对祖国有特殊贡献的人,想要把他们的事迹都写出来。”陈相珍告诉记者,当时他把题目都想好了,就叫《淠河路因他们而自豪》,“很多人都认为英雄离我们很远,但当我们发现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当英雄变成一个生动而具体的人,不再有距离感时,宣讲才能印在人们的心里。”

为成为一名称职的淠河路英雄故事宣讲员,2012年,他搬到淠河路居住后,曾主动担任五里墩街道“红色口述史”项目史料采集人和口述人,挨家挨户走访淠河路上的英雄人物,实地查资料、看档案,走访考证、挖掘整理英雄事迹,他也成为淠河路英雄故事的“活字典”。

焕发时代新内涵

如何让宣讲有趣有料还有用?陈相珍告诉记者,宣讲不是理论的宣贯,素材来源于掌握详实的史料,融汇了通过身边人挖掘到的生动事例或英勇事迹后的生动讲述。他4次深入曾经战斗过的边境防线和广西龙州烈士陵园等地实地走访,收集英模故事和老照片。在他的家里,一个红木箱子装满了多年来收集到的英雄资料,包括照片、手稿、档案和勋章等,都用牛皮纸袋子整齐地包裹着。

陈相珍的宣讲内容,讲述着身边人和身边事。他直言,宣讲对象从98岁老人到幼儿园的小朋友,或重点宣讲党史和军史,或让孩子们认识英雄,感受到英雄的精神,不仅是要参考宣讲对象的年龄特征,“你要口语化,讲清楚的同时,让人家听得懂,听了有兴趣,听了以后有感触。”

连续19年的宣讲经历,陈相珍最初使用笨重的展架,后来通过图片呈现,现在早已升级为ppt展示,“这个效果还是很好的。”他的宣讲内容,也结合时间节点和时代特征,传承中有创新。2020年,他自费制作30余块抗美援朝老兵图片展板,开展了“纪念入朝作战70周年图片展”巡回宣讲29场。

蜀山区五里墩街道青阳路社区的红色口述史馆,是一座收藏老革命、老英模珍贵回忆和光辉事迹的微型博物馆,陈相珍为此馆建成投入很大精力。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赵琳通讯员王昌胜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