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困局中谋变:中国机床企业智能突围进行时

转自:中国工业报

■  中国工业报记者马艳

4月21日,北京笼罩在绵绵细雨之中,湿润的空气里既弥漫着古都特有的历史韵味,又涌动着科技创新的蓬勃期待。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时节,被誉为制造业“风向标”的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启幕。

这场汇聚全球顶尖技术与创新力量的行业盛会,不仅是前沿技术成果的展示舞台,更成为观察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在全球贸易形势复杂多变,尤其是美国关税政策持续冲击国际经贸格局的背景下,本届展会承载着特殊使命:哪些突破性新技术将引领行业变革?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将呈现哪些新动向?面对外部挑战,中国机床企业又将如何破局突围?这些关乎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都将在展会中揭晓答案。

发力高端装备

CIMT2025现场,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德数控)展位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洽谈声此起彼伏。该公司营销中心销售部长丁国双穿梭其中,正在向来来往往的观众讲解产品:“这款五轴立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在精度、效率和稳定性上实现了全方位突破,可以满足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的严苛要求……”

话音未落,已有企业代表掏出笔记本记录参数。其展位负责人称,现场已有多家企业抛出合作“橄榄枝”。

当参展观众赞叹于科德数控展台前的热烈氛围时,不禁追问:为何这家中国企业的产品如此受欢迎?答案藏在“二十余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中。作为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控股子公司,科德数控自创立起便锚定高端制造赛道,以五轴联动技术为突破口,构建起“高档数控系统+高端机床”双研发体系。近20年持续攻关,公司掌握了高端数控产业较完整的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构建起覆盖机床设计、数控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护城河”。

来源:摄图网  (图片与文字无关)

如今,科德数控研制的40余型高端装备,已在航空发动机叶片、航天器精密构件等“大国重器”的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累计实现1300余台的规模化装机,其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高达85%,整机国产化率超过90%。市场业绩更是亮眼。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88%,其中五轴机床产品贡献了85%的营收,证明了该公司高端化战略的前瞻性与正确性。

科德数控的突破,只是中国机床企业崛起的一个缩影。更多中国企业正以多元创新模式打破技术壁垒。在展会现场,珠海格力智能装备与广东鸿图科技联合发布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展现了企业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的研发实力,更开创了“精密铸造+智能加工”的协同模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认为,这种需求端与供给端的深度合作,通过技术协同、数据共享和产业链整合,显著加速了国产五轴机床在汽车精密制造领域的落地进程,为高端装备市场自主化开辟了新路径。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钟成堡表示:“格力始终坚持掌握核心技术,自进军智能装备领域十余年来,我们不仅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更在多个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未来,我们期待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以融合驱动变革

当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工业版图,智能数控机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革命。曾经作为单一加工载体的机械装置,如今通过与AI算法、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摇身蜕变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慧生产单元”。这种进化不仅重塑了传统制造流程的精度与效率边界,更以全链路协同能力,为制造业的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这场技术突围战中,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率先亮出“破局之作”。在展会上,全球首台集成AI芯片与AI大模型的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正式发布。

 (图片与文字无关)

该系统采用“1+2+3”创新架构,突破传统数控技术瓶颈。其中,“1个智能底座”集成高性能国产总线与AI芯片,可实时处理多源传感器数据,赋予机床动态感知与决策能力;“2条数字主线”贯穿机床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从生产到运维的全程数字化;“3大智能子系统”覆盖编程优化、精度控制与设备运维,显著提升加工效率与稳定性。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表示:“从传统数控系统依赖预设程序的‘刚性控制’,到智能数控系统通过自主‘感知-学习-决策-控制’闭环,‘华中10型’实现了数控机床从数字化革命到智能化觉醒。”

技术创新的突破,同样推动着企业战略的转型升级。深耕精密加工领域多年的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将自研工业软件与数控系统作为独立产品推向市场,并同步上线精密机床智能化数控平台。“新一代数控系统JD60的正式装机,标志着精雕从机床制造商向精密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的战略升级。”其展位负责人表示,这种转型不仅拓展了企业服务边界,更通过软件与硬件的深度融合,为客户提供全流程定制化方案。

行业深耕者则立足细分领域探索智能化创新。亚威股份针对钣金行业开发的亚威钣金数字化平台,可与亚威钣金加工设备、CAM套料软件、常用ERP软件无缝集成,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其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全新打造的数字化平台聚焦钣金行业,内置丰富的应用和功能模块,涵盖了从计划到执行、从原料到成品、从订单到仓库的全流程钣金生产制造业务,可实现从图纸导入、自动拆图、自动套裁、自动开报工、自动上下料等全流程自动化,利用业务管理软件+工具软件的集成,提高项目落地成功率,缩短项目实施周期。

多元战略应对挑战

在高端化、智能化加速突破的同时,中国机床企业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展现强大韧性。面对美国新一轮加征关税,企业凭借差异化战略,形成多元抗风险路径。

部分企业凭借市场结构优势降低关税冲击。秦川机床释放稳定信号,称公司直接出口美国的产品非常有限,目前对收入的影响不大,但公司高度关注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的重大影响和不确定性,并将在后续经营活动中严控风险。

海天精工同样表示,2024年出口到美国的业务占公司收入比例不足1%,关税政策变动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较小。

乔锋智能则凭借市场区域差异化布局,称其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或地区,且占比较小,公司没有直接出口美国的业务,因此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对公司业务未产生直接影响。乔锋智能表示,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贸易的环境风险,做好相应防范措施以积极应对。

与之不同的是,科德数控选择以技术自主化作为破局关键。作为国内高端五轴机床领军企业,近20年来持续突破“卡脖子”技术。科德数控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长期坚持关键功能部件自主研发,包括五轴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电机、转台、摆头、电主轴及系列化传感器等,通过供应链本土化和国产化替代有效规避了核心零部件技术“卡脖子”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因贸易战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成本波动。

从供应链管控到市场布局优化,再到核心技术突破,这些企业的实践表明:唯有通过差异化战略构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正如业内专家所言:“关税压力正倒逼中国机床企业加速转型升级,那些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灵活市场策略的企业,终将成为行业突围的中坚力量。”

审核:胡明旺

责编:左宗鑫

编辑:马锶宇(实习生)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