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AI 泡沫将会破裂

当下,AI 无疑是全球经济与科技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从资本市场的疯狂追捧,到大众舆论的持续热议,AI 似乎被赋予了改写未来的无限可能。然而,拨开这层看似绚烂的表象,深入探究便会发现,AI 行业正深陷多重泡沫危机,其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先聚焦于估值泡沫。在当前的 AI 创业浪潮中,初创企业估值虚高现象屡见不鲜。以 Mistral AI 为例,成立短短四周,员工仅 6 人,凭借 7 页 PPT 竟成功融资 8.27 亿元人民币,到 2023 年 12 月,估值更是一路飙升至 20 亿美元。这一数据背后,是市场对 AI 未来盲目乐观的预期,大量资本蜂拥而入,在企业尚未构建成熟商业模式、未实现盈利的情况下,便将其估值推至不合理高度。这种脱离企业实际价值的估值膨胀,恰似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根基脆弱不堪。

再看股价与业绩的关系。红杉资本投资人的估算数据令人警醒,2023 年 AI 行业在英伟达芯片上投入高达 500 亿美元,而换来的收入却仅有 30 亿美元,开销与收入之比高达 17 倍左右。如此悬殊的差距,充分表明部分 AI 企业股价的上涨缺乏坚实的业绩支撑。市盈率虚高,股价在短期内大幅波动,投资者被市场热度裹挟,忽视了企业内在价值,一旦市场情绪反转,股价暴跌将不可避免,大量资金将化为泡影。

技术泡沫同样是 AI 行业发展的一大阻碍媒体与市场的过度渲染,让公众对 AI 技术发展速度产生严重误判。AI 语音识别技术在实验室环境下,准确率可达 95% 以上,看似已臻成熟。但实际应用场景远比实验室复杂得多,在真实环境中,准确率可能骤降至 70%-80%。比如机器人,他在做某个事情的时候可以比人类强很多,不管围棋象棋,我们可以把千千万万种的下棋的步骤对机器人输入,之后机器人肯定比人类厉害。如果我们要机器人走出去买菜,他很难实现,因为有太多意外是人类没办法把它写成程序的。比如讨价还价,比如挑选品质比较好的蔬菜、水果,通过机器人就不可能实现!这一巨大落差揭示出 AI 技术在复杂现实环境中的局限性,距离广泛、深度应用仍有漫长道路要走。

更有甚者,概念炒作在 AI 领域肆意横行。AI 购物应用 Nate 的创始人,利用虚假的 AI 技术宣传,骗取了超过 5000 万美元的投资,而其所谓的 AI 功能,竟是由数百名菲律宾客服人工完成。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径,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更扰乱了市场秩序,让真正专注于技术研发的企业受到冲击。

商业应用层面,AI 同样面临诸多困境。2024 年全球 AI 领域融资超 980 亿,看似资金充裕,然而 87% 的 AI 项目却止步于 PoC 阶段,仅有 5% 能进入规模化部署。这一数据背后,是 AI 项目商业化落地的重重难题。不同行业、场景对 AI 的需求高度碎片化,定制化开发与改造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以 AI 病理辅助诊断工具为例,市场付费意愿低、研发周期长,导致其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诸多 AI 企业在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后,盈利前景却一片黯淡,如 Stability AI 公司,曾预计月收入达 300 万美元,却始终未能实现,2024 年一季度总营收不足 500 万美元,亏损却超过 3000 万美元,企业运营压力巨大。

市场预期泡沫也是 AI 行业的一大隐患。媒体大量聚焦 AI “颠覆性突破” 的报道,使公众对 AI 产生过度乐观情绪,市场预期严重脱离实际。在这种氛围下,人才大量涌入 AI 行业,导致人才市场呈现 “底层过剩、顶层稀缺” 的倒金字塔结构。底层人才供过于求,不仅拉低了整体人才质量,还使得人才成本虚高。企业在高昂的人力成本下,难以获得与之匹配的创新成果,进一步阻碍了行业发展。

AI 行业的泡沫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资本的盲目逐利,到技术的夸大宣传,再到商业应用的困境与市场预期的失衡。

既然是泡沫就一定会破裂,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一样。这一系列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一旦泡沫破裂,将对资本市场、科技产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造成沉重打击。投资者应保持理性,深入研究企业基本面;创业者应专注技术研发与商业模式创新;监管部门需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行业秩序。唯有如此,AI 行业才能摆脱泡沫困扰,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